歡迎訪問甘肅政法網 今天是 2025年08月30日 星期六

張掖市山丹縣:“長城和韻”調解法“調”出一片新天地

來源:甘肅政法網 責任編輯:張曦云 發(fā)布時間:2025-08-18
字號:A A    顏色:

在基層矛盾糾紛化解工作中,張掖市山丹縣推出的“長城和韻”調解法,在嚴格遵循“四級七天”調解機制的基礎上,融入“小板凳”式的溫情調解方式,以地域文化為紐帶,構建起高效、親民、暖心的矛盾化解體系,力求將問題解決在萌芽、化解在基層,讓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鎮(zhèn)、矛盾不上交”成為現(xiàn)實。


機制為基:“四級七天”筑牢解紛框架


“長城和韻”調解法的高效運轉,離不開“四級七天”調解機制的堅實支撐。這一機制如同長城的泥土,自然相融、緊密相依,為矛盾化解劃定了清晰路徑和時間節(jié)點。


“王阿姨,你鄰居家的水漏到你家屋頂?shù)氖?,按‘四級七天’流程,樓棟長先上門看現(xiàn)場,3天內咱們坐下來聊聊解決方案,保證一周內有結果。”在山丹縣北街社區(qū)的樹蔭下,調解員張璟明搬來三個小馬扎,一邊給居民遞水,一邊講解調解流程。這場“板凳上的調解會”,正是“四級七天”調解法在基層治理中的生動寫照。自該模式推行以來,多數(shù)矛盾糾紛化解周期縮短60%,重復投訴率下降72%,成為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本土化實踐的新探索。


為避免“限時辦結”流于形式,山丹縣打出組合拳。其一,細化清單,將審批事項拆解為“受理-審核-辦結”節(jié)點,明確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時限、責任人,全程留痕可追溯。其二,引入“紅黃藍”預警,超期未結亮黃燈提醒,超時亮紅燈督辦,季度通報結果與績效考核掛鉤。其三,開通“辦不成事”反映通道,專人跟進群眾投訴。同時,每月抽查辦件檔案,對“體外循環(huán)”“隱性拖延”等行為嚴肅問責,確保時限不“縮水”、服務不“打烊”。


溫情為橋:“小板凳”架起連心橋


“長城和韻”調解法中,“小板凳”不僅是調解工具,更是拉近心距的象征。小板凳調解法以“場景親民化、隊伍本土化、流程閉環(huán)化、功能綜合化”為核心,通過情感紐帶與制度設計結合,將基層治理從“被動滅火”轉向“主動防火”。其成功關鍵在于以群眾信任的方式打破溝通壁壘,在“拉家?!敝袑崿F(xiàn)矛盾軟著陸,為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樣本。


在新河村宅基地糾紛中,兩戶村民因一尺地界互不相讓,甚至動了手。網格員第一次調解時,沒有直奔主題,而是搬來小板凳坐在兩家中間,先聊起村里老人常說的“遠親不如近鄰”,又說起當年兩家人共修水渠的往事。原本劍拔弩張的雙方,在回憶中漸漸松了口氣,雖然當天沒達成一致,卻同意“再想想”。


村調委會介入后,特意將調解場地選在了村頭的文化廣場,邀請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一起圍坐。老人指著不遠處的長城遺跡說:“這蜿蜒數(shù)公里的漢明長城是我們先輩們同甘共苦的見證,咱鄰里不也得互相讓著點?”一番話讓雙方紅了臉。最終,一家主動后退半尺,另一家也表示不再計較,多年的積怨在小板凳旁煙消云散。


這樣的場景在當?shù)夭⒉簧僖姟o論是婆媳矛盾、勞資糾紛,還是土地爭議,“小板凳”總能讓當事人放下戒備。調解員說:“坐著一樣高的板凳,說著貼心的話,再硬的脾氣也能柔下來。”


文化為魂:“長城和韻”凝聚和解力量


“長城和韻”調解法根植山丹“絲路馬都·古韻山丹”的地脈文魂,以今日之和聲續(xù)寫千年絲路傳奇?!伴L城和韻”調解法,以“和、韌、融”為理念,和:取長城“和平守衛(wèi)”之意,象征調解化解矛盾、守護和諧;韌:呼應長城千年不倒的堅韌,倡導糾紛解決中的耐心與持久智慧;融:立足絲路多元文明交融傳統(tǒng),推動不同立場群體的共生共榮。


陳戶鎮(zhèn)在處理一起絨山羊啃食鄰里苗田糾紛時,鎮(zhèn)綜治中心的調解員沒有只談法規(guī),而是帶著雙方登上附近的長城遺址。指著歷經千年風雨仍屹立的漢明長城,調解員說:“長城能擋住風沙,靠的是泥土咬合;村子要發(fā)展,靠的是村民們互幫互助、共筑共建?,F(xiàn)在咱就像泥土,得找到契合點才行?!彪p方當事人聽到這番話時都有所觸動。當雙方當事人再次坐到一起時已不再是寸步不讓的爭吵,而是能夠進行平心靜氣的商談。調解員看到事情有和解的可能,又開始一次又一次地與當事人溝通交流,深入了解矛盾的根源,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。最終,在調解員堅持不懈的努力下,在雙方當事人“共護家園”的共識下,雙方當場承諾化干戈為玉帛達成和解協(xié)議。


如今,“長城和韻”調解法已成為當?shù)鼗鶎又卫淼摹敖鹈薄摹八募壠咛臁钡臋C制保障,到“小板凳”的溫情溝通,再到“長城文化”的精神引領,三者相互賦能,既守住了依法辦事的底線,又傳遞了基層治理的溫度,真正讓和諧之風吹遍街巷村落,如同千年長城般,守護著一方安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