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以前這里的松樹三四米高,把兩邊的莊稼遮住,照不上太陽,樹根扎得深,把肥料也吸收掉了,莊稼怎么都長不好,現在可算解決了?!?1月7日,武威市涼州區(qū)雙城鎮(zhèn)達桐村村民高某善走在地埂上,看著寬闊的地塊,滿意地說。
2010年,涼州區(qū)雙城鎮(zhèn)達桐村蔡某生在多塊承包地上種植了松樹,本想長成之后出售,但因市場行情影響,松樹遲遲未售賣出去,長大后的松樹枝葉繁茂,遮住了相鄰地塊的陽光,造成高某善等三家農戶的農作物不同程度減產。當事人多次協商減產造成的賠償事宜,均因賠償金額達不成一致而未果。今年7月,高某善等人向涼州區(qū)人民法院雙城法庭提起訴訟,訴求移除相鄰松樹并賠償減產損失。
雙城法庭在收到起訴狀后,立即組織特邀調解員討論案情,提出化解方案,并指定調解員開展具體調解工作。
“當事人是同村居民,也是鄰里鄉(xiāng)親。”涼州區(qū)人民法院特約調解員景萬春說,“接到這個案子后,我們非常重視訴前調解,力求把矛盾化解到最小?!?/p>
有“時效”更有“實效”,經過調解員的現場勘察、入戶走訪,在結合相關法律調解之后,雙方于8月中旬就賠償方案達成一致,10月底按調解協議移除了相鄰地塊上的松樹,一場因苗木引發(fā)的糾紛妥善化解。
“我們老百姓不懂法律程序,處理這件事情從頭到尾沒有請律師、沒有花訴訟費,很感謝法官們?!睕鲋輩^(qū)雙城鎮(zhèn)達桐村村民岳某香欣喜地說。
靠前解決糾紛,源頭化解矛盾?!霸谠V前調解過程中,我們學習和創(chuàng)新‘楓橋經驗’,把深入調查研究、依靠群眾辦案、就地解決糾紛的工作方法,深度融入到基層社會治理體系,動之以情、曉之以理,使司法資源向村鎮(zhèn)下沉,做到‘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鎮(zhèn)、矛盾不上交’,將溯源治理落實在基層第一線?!睕鲋輩^(qū)人民法院雙城法庭負責人三級法官李海棟說。
不論時代如何發(fā)展,一切為了人民是“楓橋經驗”的不變初心和深刻內涵。從學習“楓橋經驗”到涼州區(qū)人民法院創(chuàng)立“123456”工作模式,全市法院系統充分發(fā)揮審判職能作用,在案件處理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,不斷完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和便民利民惠民舉措,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的司法滿意度和獲得感。
邁入新時代,“楓橋經驗”不斷豐富發(fā)展,武威市在踐行“楓橋經驗”上持續(xù)發(fā)力,工作人員對重點人群和特殊人群入戶走訪,掌握群眾各類訴求,并吸納更多調解顧問和人民調解員,長期志愿開展矛盾糾紛調解工作,對群眾的訴求做到即登即轉,在最短時間內調處化解,確保群眾訴求“事事有回應、件件抓落實”。與此同時,建立縣區(qū)、鄉(xiāng)鎮(zhèn)街道綜治中心與同級人民法院(庭)司法局(所)訴調對接工作機制,充分發(fā)揮古浪縣馬有信六字調解法、天??h馬背調解工作法等創(chuàng)新經驗,將適宜訴前調解的矛盾糾紛,集中調處化解,在源頭上減少訴訟案件,讓“楓橋式工作法”成為建設平安武威的一張“名片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