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今社會詐騙套路層出不窮,而老年人的防范意識薄弱,常常成為詐騙分子的“下手對象”。常見的詐騙手段我們幫你羅列如下,如遇到這樣詐騙行為,您可一定要注意哦!
1“繳納養(yǎng)老金”詐騙
詐騙分子假借認識人社局、社保局工作人員的名義,一次性收取未參保人員數萬不等的金額,謊稱可幫助未參保人員進行代辦服務,一次性補繳社會養(yǎng)老保險費即可享受養(yǎng)老退休金。
2 保健品詐騙
老年人十分注重養(yǎng)生,詐騙分子借此誘惑老年人高價購買毫無用處的保健品,某些受疾病困擾的老年人會相信詐騙分子所說的各種“神奇”的偏方療法。詐騙分子打著免費送雞蛋、水果、小家電的幌子,租用專門場地向老年人宣傳“保健產品”“治療藥品”,夸大產品功效誘惑老年人,從而實施詐騙。
3 冒充公檢法詐騙
詐騙分子通常會偽造相關證件和文件,冒充公安、檢察院、法院等工作人員,利用老年人的薄弱法律意識和恐慌心理,以及對子女的關心,聲稱要執(zhí)行逮捕,須繳納保障金等手段,騙取老年人的錢財。
4 以房養(yǎng)老詐騙
詐騙分子將目標瞄準老年人的房子,推出“以房養(yǎng)老”項目,忽悠老人抵押房產貸款,將貸到的錢用于購買“高收益”的“理財項目”。前期老人還能獲得收益,而后騙子卷錢跑路,房子也被強制過戶,老人錢房兩空。
5 冒充親朋好友詐騙
詐騙分子來電自稱“子女親友”,聲稱其“已改用新的電話號碼”,要求留存,再以“子女親友遭遇車禍入院、急需用錢”等各種理由營造緊迫氣氛,讓老人趕緊轉賬,老人一旦輕信,轉賬一次后,騙子還會借題發(fā)揮、再編理由要求繼續(xù)轉賬。
6 投資返利詐騙
虛構養(yǎng)老投資項目或理財產品,以“高息返利”“保本付息”等吸引老年人,騙取錢財。以“房產抵押”“幫助管理”“以房養(yǎng)老”等方式誘騙老年人抵押房產,將抵押所得錢款用于投資所謂的“理財項目”,最終導致老年人房財兩空。
7 低價、免費旅游詐騙
詐騙分子以不合理的低價或者免費組織旅游活動,誘騙老年人旅游,然后通過強制、誘導、忽悠、捆綁銷售等手段,誆騙老年人以高價購買假冒偽劣保健品、奢侈品等商品,或者途中變相增加各種高額費用。
8 中獎詐騙
中獎詐騙主要通過信息群發(fā),對受害者實施詐騙。犯罪分子利用偽基站或者互聯網軟件群發(fā)虛假中獎信息或郵件,受害人一旦聯系兌獎,犯罪分子就以“個人所得稅”“公證費”“轉賬手續(xù)費”“滯納金”“違約金”等各種名目要求受害人匯錢,實施詐騙。
老年人反詐小貼士
1、安裝國家反詐中心軟件。有效識別和攔截詐騙電話、詐騙短信,不要輕易點擊陌生短信、郵件、社交工具中發(fā)來的鏈接,更不要隨便安裝陌生應用。
2、提高法治意識。老年人平時要多關注新聞媒體、社區(qū)宣傳欄、標語等,了解當前多發(fā)的各類詐騙手段,提高警惕,加強對詐騙伎倆的識別能力。如有發(fā)現自己受騙,及時報警處理。
3、保持警戒心理。有些騙子常常主動與老年人打招呼,套近乎,同時表現得很熱情,此時有的老年人就容易放松警惕。在此特別提醒老年朋友,千萬不要和“陌生人”過于接近,遇到能夠說出自己姓名、身份證號碼、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的電話、短信,要提高警惕,保持謹慎,遇到問題多和子女溝通,如有疑問及時聯系公安機關核實,以免上當受騙。另外,獨自外出時不帶貴重物品和首飾。
4、樹立安全思維。注意妥善保管自己的個人信息,如本人證件號碼、各種與身份信息或銀行卡綁定的賬號、密碼等,不在陌生、不正規(guī)的機構、網站填寫資料、使用金融服務。
5、不要貪圖便宜。面對形形色色的騙術,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,不貪圖小利,不輕信他人,牢記世上“沒有免費的午餐"。要打消“用小錢賺大錢”“吃小虧賺大便宜”“不勞而獲”的念頭,要看好自己的錢袋子,凡是有人讓您出錢,一定要多一個心眼,不能輕易將自己的錢拿出來。
6、警惕上門推銷。由于老年人獨自在家時間居多,日常應多與鄰居打交道,遇到可疑、陌生的人經常觀望、敲門等情況,必要時撥打110報警。對上門維修、送貨、送禮物等身份不能確定的人員,盡量等子女回家后再接待。
7、端正保健理念。要相信科學,從正規(guī)的渠道獲取科學的保健常識,到正規(guī)的醫(yī)療機構就醫(yī),不輕信詐騙分子所謂的包治百病的特效藥、神藥、進口藥,以防陷入“藥托”的騙局,貽誤治療良機。
8、不要輕易轉賬。凡是要轉賬的時候,不要相信騙子那些“不要告訴任何人”的話,自己拿不定主意時,一定找老伴、孩子或自己信得過的鄰居和朋友,向他們征求意見,商量對策,必要時要及時報警。
9、警惕“各種講座”。不要參加所謂公司提供的講座、免費旅游、免費茶話會、免費參觀公司經營等活動,不要盲目相信高額回報的宣傳和所謂“公司實力”,防止陷入騙子的套路。如遇電信詐騙,請立即撥打96110或110報警。
10、遠離非法集資。老年人要主動學習投資理財知識,去正規(guī)金融機構購買理財產品,警惕“高息0風險”理財項目,遠離非法集資,并及時與親人子女溝通,重視聽取他們的意見。